骨盆骨折为常见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3~8%,大都为高能量损伤,且伴有四肢、头部、腹部等损伤,治疗难度极大,致残、致死率偏高。近年来,骨盆骨折占比明显增多。因此,了解一些骨盆骨折的最新治疗方法很有必要。
骨盆骨折的原因
骨盆是躯干与下肢相连的枢纽,上接脊柱,下接股骨,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骨盆都必须承受重量。骨盆内有富含血管神经与内脏器官,故在人体保持良好姿势和运动方面,骨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骨盆骨折多因暴力作用而起,如前后暴力、侧方压迫暴力、外旋外展暴力、剪切暴力等。骨盆骨折的主要症状有活动受限、局部疼痛等,并且易伴神经损伤、盆腔内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骨盆骨折的治疗方式
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病情以及不同的骨折类型。尽管治疗方式的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在恢复骨盆完整性的同时,保护血管神经与内脏器官、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低能量损伤患者,通常接受手法复位、卧床休息后,骨盆骨折现象大都自行愈合。
(1)撕脱性骨盆骨折。撕脱性骨盆骨折有髂前上棘骨折、髂前下棘骨折等类型,其治疗方式大致相同,患者都是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取屈膝屈髋位/伸骨伸膝等体位,然后绝对卧床休息2~3周左右,患者无需接受手术治疗,其症状、功能便可得到改善。撕脱性骨盆骨折治疗期间应尽量取牵拉松弛,有助于患者骨折断端的重回。
(2)稳定性骨盆骨折。由于稳定性骨折并未与骨盆主弓相关,故发生骨盆移位情况。由此可见,稳定性骨折骨折患者治疗期间体位尽量为轻微屈膝屈髓,卧床休息1~1.5个月,通常2~3个月便可痊愈。稳定性骨折有骶骨横断骨折、尾骨骨折脱位等类型,其中前者治疗中,若骨折片前移明显,需行推挤法使骨折片复位后,并使用气圈达到保护的效果,患者仅需连续卧床1~1.5个月便可。对于后者的治疗,移位者需行推挤复位法后卧床修复,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者,仅需卧床休息便可。注:若患者尾骨痛症状持续存在,则需对患者开展尾骨切除术治疗。
(3)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治疗方式方式取决与自身病情严重程度。因此,在治疗期间,应根据骨折情况,开展以下治疗。如:骨折段移位较多的患者,临床医师通常会建议患者接受骨牵引法治疗,牵引治疗同时加以布兜垂直牵引,促使骨折脱位除逐渐复位,确保骨折端位置恢复情况较高;一侧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手法整复,髂骨翼前压,纠正右旋转移位,并配合石膏裤或布兜牵引复位2~3个月。注:接受牵引复位治疗者,1d后行X线片检查,复查对位情况,并及调整牵引方向及重量。通常情况下,牵引时长为6~8周以上,便可获得满意的骨性愈合结果;对于无法坚持长期行牵引治疗的患者,也应在5~6周后撤去牵引,将牵引治疗改为髋人字石膏固定;针对其他不稳定骨折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病情,合理判断并灵活应用有效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高能量损伤患者,并且骨盆骨折类型是治疗方式选择的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切开复位固定,另一种是外固定支架固定。绝大多数情况下,内固定治疗所需耗材不用取出来的,但在一定情况也是需要取出来的。那就是患者因有内固定而自觉不适感或是内固定位置位于表浅位置,方能考虑将内固定耗材取出。另外,随微创术式的发展,微创术式固定复位也逐渐被骨盆骨折患者认可。
总之,骨盆骨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创伤类骨折疾病,其具体治疗方式需根据骨折病情而定,患者及家属能做的最多就是的预防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