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建生)身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情况下“背着呼吸机上战场”,先后担任金银潭医院感染病区主任和专家组副组长、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主任和专家组成员,参加医疗专家组会诊20余次,收治患者180余人,抢救重症患者60余人,实现患者零死亡和医务人员零感染,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由他担任主任的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被表彰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他,就是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主任李琦教授。
非典与新冠 冲在疫区一线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3支医疗队奔赴武汉,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接到通知要抽组去武汉的时候,我正在江苏南京,作为国家督导组专家参加巡视工作,接到电话后我就报了名。当天晚上,我赶回家后转到医疗队,除夕晚上11点45分落地武汉。”“我是老党员了,科里抽调了16个人,这种关键时刻,我不能缺席!”
李琦,曾在2003年非典防治工作中担任全军“抗非”专家组成员,新冠疫情暴发后,又作为国家督导组呼吸内科专家,首批入场展开救治工作。
熟悉李琦的人都知道,他出差随身拖的行李箱里除了简单的换洗衣物,最重要的一件行李就是便携式呼吸机。作为呼吸疾病专家,李琦本人也是一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为能睡个安稳觉,便携式呼吸机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此行他也带上了刚陪他完成督导任务的必需品奔赴武汉。
飞机降落时接近深夜12点,又冷又下雨,坐在大巴上往武汉城里走时,高速路上几乎没有车,只能看到路旁宣传抗疫的霓虹灯,大家一下感受到:进入疫区了。
带队入“红区” 直面挑战
1月25日春节上午,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第一时间赶赴金银潭医院,在24小时内完成实地了解诊疗环境、制定工作规范流程、明确医务人员分组、组织感染防护岗前培训等前期工作。
1月26日16时,作为医疗队呼吸与重症医学专家,李琦及另外13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进入“红区”,陆续接诊了37名确诊患者。为确保全面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史、科学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55岁的李琦坚持逐一查房,在对收治的首批患者逐个查房中几次差点累到虚脱。当其他医生纷纷劝其先行撤出时,他只有一句回答:“我必须全面掌握情况,才好给后面的同事介绍清楚,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开始接收患者了,当然医护人员就得进去,这个时候作为科主任,必须我来带队。我们进去了好几个小时,要等候转运过来的患者,因为都是批量转运,不知道压力会有多大,来的患者年龄构成怎么样,疾病的轻重情况,所以这个时候我带着大家一块进去,一块去面对挑战,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普通人穿着防护服在病房“红区”,两小时就必须轮换一次,李琦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最危险的“红区”一工作就是4个多小时,汗流浃背。这样的“战斗”对李琦来说是常态,因为在他的心中,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金银潭医院工作一周后,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转战到火神山医院。当时,火神山医院还是“工地”的模样。医疗队和施工方一起对隔离环境和设施等进行设计调整,病床、呼吸机都由医护人员自己安置进病房。初具条件后,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李琦所管的一病区有60张病床,其中一半都是重症。他每天早上7:30从驻地出发,1个多小时后到火神山医院,忙完查房和医嘱后,又是各种会诊工作,每天晚上回到驻地差不多10点多,有时顾不上洗漱,倒头就睡。
1月29日是李琦55岁生日。刚抢救完患者从病房退出污染区的他,被战友们包围了,大家唱着“祝你生日快乐”,为李琦过了一个“战地生日”,虽然条件很简陋,生日礼物也只是一个口罩,但是这份情谊却让李琦忍不住落泪了。面对队员,他许下了两个心愿:一是抗击疫情任务圆满完成;二是全体队员安全回家,一个也不少。将对整个团队的爱倾注进了生日愿望中。而后匆匆吃了盒饭,又投入病房继续战斗。
李琦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他说,“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说明了人民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根本力量,充分昭示了中国精神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作为共产党员,作为革命军人,危难之时,就是要带头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