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张玉辉) 在精神心理卫生体系建设中,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医优势,中西医结合可以形成中国独特的、全链条式的精神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达到1+1>2的效果。
“然而,中医在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日,在《医师报》主办的“健康心理 健康中国”国民健康心理促进行动之关爱医护人员睡眠健康直播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书记郭蓉娟教授直言不讳。
现今,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中医学是整合的医学,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中医在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但当前仍存在制约因素。
郭蓉娟分析了三个制约中医在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问题:首先,持有中医执业医师证的医生不能从事精神心理科职业,也不能纳入到精神心理的医师队伍中,是限制中医在精神心理方面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中医精神专科医院及中医医院的精神专科设置较少,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再次,中医人才队伍薄弱,既懂中医又具有精神心理专业知识的综合人才较少,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中医是我国特有的医疗服务形式,如何在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中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郭蓉娟建议从政策机制层面突破这些瓶颈。“从专科体系建设来看,加强中医医院内精神专科的设置和建设是促进中医药在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从人才队伍建设来看,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精神心理专科人才培养,并将此模式纳入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全科教育和规培教育。”郭蓉娟说,如此方可提升中医在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的比重。
在3月29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孙志诚表示,“十四五”时期,将通过长远规划的引领、重大工程的实施来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疫病防治、中西医结合、专科特色等能力,从多个层面谋划和开展工作,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将着力在完善培养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快提质增效。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会比“十三五”翻一番,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建设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医医院,做强一批中医优势科室。
中医在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发展或将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