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医学范式是“仪器说了算”。“感觉不适未必有病,未觉不适未必没病”已然成为人的生理常态。当事人是否有病、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是否有效,常常是仪器做出的判定,患者就此失去了发言权。
传统智慧启示我们,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百利无一害,医学上称之为“筛检”。例如临床检查发现,小癌肿块患者是无感的,只能通过影像发现。活检则可以检出更小的原位癌甚至癌前病变,而更早的检查则是对癌症风险的检查,如癌症相关基因的检查。
研究发现,如果对我们的肺、肾、肝、甲状腺做CT检查,意外检出“癌肿”的机会是常有的。尸解研究也发现,终生无任何症状和麻烦的“癌症”十分普遍。不仅如此,以糖尿病为例,在2小时血糖的诊断标准之上,再增加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中国的糖尿病总人数将立即增加。同时,降低糖尿病的诊断切点将会更大幅度地增加糖尿病的人数。
医学界曾有人曾感叹:“我们都是患者,健康已是无可到达的境界。”然而,大量研究表明,疾病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连续发展的过程。多小或多早的异常应该叫做疾病?至今尚没有充分的认识,更没有满意的答案。
通过检查找到身体的异常(即所谓的疾病早期)不是最终目的,找到异常并通过治疗能改善患者健康才是我们期望的。然而,发现疾病之后紧跟着给患者治疗,他们是否活得寿命更长?即使有效,许多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注定不会太大。
以癌症为例,人群中早期带有癌症的人数有很多,晚期癌症其实很少,而带有早期癌症的人最终死于这个癌症的机会极小。因此,大部分人原本就不会从治疗中受益。
现代医学科技将一个又一个挣扎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拯救下来,我们心存感激,但这并不代表其中不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问题是首先要思考的。其一,如果缓解患者的病痛是医学的初衷,那么今天的医学在没有病痛时介入,是否会背离其初心?其二,如果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不是医学最初的愿望,那么医学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医学的进步为何有时事与愿违?我们本以为,科学的力量加上医学的善意就足以促使医学快速、健康地前行。然而,我们忽略了权力和利益的力量,以及医学和理性、权力之间的关系。所谓中性的知识就成了最能说服他人的工具。科学技术微观层面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它在医学每一个领域都必然有用的保证,而只有适宜的,才是最好的。
医学的进步本身并没有错,人类一切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对与错,都与其背后的人息息相关。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的医者(包括医疗相关企业)都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上。这是一个利益驱动的消费主义时代,医学不可能独善其身。今天医疗的景象有其背后的必然理由,大变革需要大环境的变革。
现代医学的使命究竟是什么?这是全社会的命题,是整个科技发展的命题,不仅是医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