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溃疡性疾病患者中。多数患者在患有胃溃疡的同时,暴饮暴食及过度饮酒等行为,会引发胃穿孔。胃穿孔发生后,患者会伴随剧烈疼痛,疼痛最初发生在上腹部或穿孔部位,常规为持续性疼痛,且疼痛会逐渐扩散至整个腹部。临床中认为胃穿孔的主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此外,其他因素也可诱发胃穿孔。
成人胃穿孔病因
胃穿孔的发生与患者日常饮食情况存在密切关联。部分体力消耗较大者,在身体负荷大的情况下暴饮暴食,会导致胃部压力快速增长,进而引发胃壁薄弱处穿孔。
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与激素等药物治疗某些疾病,可出现药物毒副反应,由此发作急性溃疡疾病可进一步发展成胃穿孔;部分患者长期处在劳累与精神高度紧张,且伴随失眠症状的状态下,会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致使溃疡疾病恶化,发展成为胃穿孔;也有患者存在饮酒与吸烟等不良嗜好,过度饮酒及吸烟可造成胃黏膜受到损伤,在酒精作用下,黏膜抵抗力无法承受胃酸的侵蚀,进而诱发胃穿孔;还有患者自身存在胃溃疡疾病,但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规范化用药治疗,及时调整饮食结构等,致使疾病恶化形成胃穿孔。在胃溃疡所引发的胃穿孔症状出现后,腹腔内会逐渐出现胆汁与食物及胃液等,可进一步发生化学性腹膜炎症,由此引发剧烈腹部疼痛。此病症发生后,常规几小时内患者胃部内容物会逐渐流出,由此刺激到腹膜后增加渗出液,同时稀释为肠内流出物,促使腹部疼痛症状得以缓解。
新生儿胃穿孔病因
新生儿胃穿孔较为罕见,并且预后较差,为此也需引起关注。对于新生儿胃穿孔的病因,并没有明确结论。其中比较受到关注的包括以下几种病因:第一,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在胚胎发育期间,存在缺陷所致,胚胎发育第4周时胃部逐渐发育。在整个胃部发育过程中,出现发育不全或发育过慢等,可造成胃壁肌层缺损。受到胃底部与大弯侧扩张较快等因素影响,导致局部出现缺损,进而引发胃穿孔;第二,胃壁肌层缺血性损伤。围生期呼吸障碍,或分娩时窒息等情况出现,为确保生命中枢血供,可出现血流选择性分流情况,而胃大弯侧属于血管盲区血液供应较少,可导致局部选择性缺血坏死引发穿孔;最后,胃内压增高。新生儿早期胃部蠕动不稳定,在呕吐等行为中可导致其吞入空气,促使胃腔内压增加导致胃穿孔。
胃穿孔的常规治疗方法
临床上通过一些诊断就能判断胃穿孔疾病,但有一些病人可能因穿孔较小,表现并不典型,如腹痛部位比较局限,肌紧张程度及膈下积气不明显等,此时需结合病史排除其他相似疾病后作出诊断。在腹腔渗液较多时,还可通过腹腔穿刺抽液作涂片镜检,若找到食物残渣可协助诊断。通过X线立位平片检查,约80%病人可见膈下积气。B超检查可发现腹腔脓肿病变。
胃穿孔的主要危害体现在穿孔后大量胃肠液流入腹腔,可引发化学性或细菌性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为此,在胃穿孔发生后,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避免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未发生腹膜炎的小穿孔或空腹穿孔患者,可应用保守治疗,包括放置鼻胃管抽吸胃内容物,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同时给予抗菌药物,积极预防腹腔继发感染。若患者为饱餐后穿孔,多伴随弥漫性腹膜炎,须在12h内行手术治疗。慢性胃穿孔的疾病发展缓慢,穿孔到累及邻近脏器,可引发粘连或瘘管,为此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案。
总之,导致胃穿孔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患者自身饮食情况与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以及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状态等,所以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