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将其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我国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脑出血患者可能由于血管梗塞等情况导致血管出现破裂等,使其出现脑出血的情况,由于一般脑出血都在大脑的内部,不像很多疾病可以通过一些较为明显的表现在外部的症状鉴别,且脑出血出现后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所以及时准确鉴别与科学治疗对于患者非常重要。
如何用检查准确判断脑出血?
体表出血容易被发现,而在体内的出血症状由于身体内的隐蔽性而不易察觉,所以在鉴别体内出血上我们往往会采用一些专业的检查手段,如CT、核磁共振等。一般利用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可以通过图像准确发现出血点,看到患者由于出血出现的血块,且患者血流情况等也会展现在图像上。除了CT和核磁共振检查外,还会使用血液检测进行辅助判断,患者出现脑出血后血液细胞中尿素氮水平、血糖水平等会出现增高的情况,凝血功能也会出现明显变化,根据此可以对患者脑出血情况进行判断。
脑出血常见治疗方法
如今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可供患者选择治疗的脑出血手段也有很多种,医生可根据病情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手段。脑出血的治疗最终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受压,尽最大努力保证神经功能,减少或防止脑出血后的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
常规治疗 常规治疗实用性要更强,治疗中患者的接受度也是最高的,可以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在常规治疗上,患者可以选择的治疗手段如下:第一,患者血压过高时,给予持续性降压治疗。例如,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维持在150mmHg以上,或者收缩压已经高于200mmHg时,需要给予患者持续的静脉降压药物治疗,使其血压情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且在持续性降压的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一般降压达到动脉压平均为110mmHg(或160/90mmHg)为宜,并且一定要注意在降压治疗过程中,不可以操之过急,要持续性缓慢降压,避免降压过快,导致脑低灌注;第二,卧床休息。出现脑出血后要尽可能卧床休息,避免运动等加重脑出血病情,卧床休息的时间以2~4周为宜。如果患者不仅有脑出血还有消化道出血等,还需要禁食2天左右,避免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出现。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归为常规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方式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药物。在脑出血治疗中可能会涉及到止血药物、降压药物、中药制剂、神经保护药物、血糖控制性药物等。例如,在脑出血止血治疗上可以使用重组Ⅶa因子,有效抑制血肿的进一步扩大,起到止血目的。也可以使用自由基清除剂NXY-059治疗,避免在脑出血治疗中对患者神经造成不良影响,确保患者的安全。
手术治疗 在脑出血治疗上,手术治疗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只有在患者采用药物等治疗手段没有效果,且脑出血病情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手术治疗。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出血情况进一步恶化,对患者脑干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尽快地消除血块等。目前可以用来治疗脑出血的手术手段包括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瓣减压术、脑室穿刺引流术、钻孔血肿抽吸术等多种手术方式,尽管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快速消除出血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但是术后康复需要一段时间,且存在一定的致残风险,所以脑出血患者一定要慎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