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就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该疾病会使患者心脏收缩无力,心排血量减少,甚至还会因为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导致死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增长,心衰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心衰发生的原因有哪些?该如何治疗?
心衰的发病原因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至严重阶段引起的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特征性改变是左心室或右心室功能障碍及神经体液调节改变。患者常伴有水肿、胸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少尿以及呼吸困难,导致患者身体耐受性降低,降低生存质量。心衰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病因较多,心脏瓣膜病、爆发型心肌炎都有可能引发患者发生心衰。心衰的危害较大,影响循环系统功能的同时,还会严重损害到患者肝肾功能,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一旦患上心衰,无法治愈,但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心衰的诊断方法
中医认为,从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来看,可以诊断为胸痹,也可以诊断为喘症,或者心悸。引发心衰的病因比较广泛,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患者身体虚弱,寒气入侵、久病不愈,伤到了患者的经脉,身体的阳气,其次是患病后身体调理不好,伤到了患者的重要器官,如心、脾、肺、肾等,致使患者出现阳气亏损,湿气重、血脉不畅、淤积等。有些患者轻微活动后出现心慌,可诊断为心悸。
西医诊断心衰,可以借助仪器检测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抽血化验患者心衰指标。当患者检查结果显示心脏的收缩及舒张的动度减弱,射血分数减少及心腔扩大,可诊断为心衰。
心衰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查明病因后,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方式进行治疗,如为酒精性心肌病,首先需要戒酒,再给予药物治疗治疗。临床上治疗心衰常见的药物包括强心药、利尿药和扩张血管及抑制心肌细胞重塑的药物。强心药常用的药物有西地兰、地高辛等,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扩张血管的药物可以通过扩张动脉和静脉发挥作用, 扩张静脉使回流到心脏的血液减少,能够减轻心脏的前负荷,扩张动脉可以减少心脏泵血时遇到的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利尿药通过利尿的作用,使全身的血容量减少,就能起到降低血压,且也能使回心的血液减少,降低心脏的工作量。需长期服用抑制心肌细胞重塑的药物,抑制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减少延缓心肌工作细胞的凋亡。
手术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心衰的患者通过给予血运重建治疗, 严重者给予心脏介入手术,改善心肌缺血,如冠心病心肌缺血,给予冠脉造影,明确血管病变严重程度, 及时给予支架植入或者冠脉搭桥治疗, 再给予抗血小板,调酯,利尿等治疗。对于易发生猝死的心肌病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便于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终末期顽固性心衰,可给予心脏移植。
中医治疗 临床上中医主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医生要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进行辩证论治,给予合适的药物。阳虚者:选择益气温阳、利水消肿、强健心脏的药物,如党参、附子、黄芪、泽泻、茯苓等;伴有咳嗽、气喘者:加入紫苏、仁、百部等药物;心悸者:加入龙骨、牡蛎等药物;口唇紫绀者:应用活血药物,如红花、丹参;急性期者: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缓解症状,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血压,减少患者的心脏负担。水肿者:可采取健脾、温阳、利水、补肾等治疗措施,特别适用于扩心病引起的心衰,可以控制心脏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