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刚出生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除了睡觉以外,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使用眼睛。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白内障的发病形势日趋严峻。这是因为人们对该疾病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必须加强对白内障相关知识的普及,从而有效避免治疗误区。
误区一:用药物也能治疗白内障 很多人认为使用药物和针灸方法就能治疗白内障,没必要进行手术治疗,实际上并非如此。虽然使用药物和某些中医方法也能抑制白内障的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彻底恢复白内障患者的视力。然而上述方法仅仅对发病早期的白内障患者有效,而白内障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中期和晚期时,通过药物和中医就无法治疗白内障患者。所以,中期和晚期的白内障患者必须要接受手术治疗,才能促进视力的恢复。
误区二:看不见了才去治疗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疾病,由于大多数人缺乏对白内障的正确认识,觉得白内障成熟了,也就是彻底失明了才需要治疗,然而这种情况下,长此以往会出现青光眼或者过敏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此时患者的眼睛越来越红,而且具有强烈的疼痛感,一旦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将会造成永久性的失明,从而酿成一生的遗憾。人体器官的自然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白内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早发现和早治疗。虽然患病初期,白内障患者并没有任何症状,眼睛没有疼痛感或者发红,也不会过多影响视力。随着白内障患者的病情日益恶化,影像的颜色会逐渐晦暗,在阅读时通常会觉得光线不足,视力也越来越模糊。对此,可以遮住一只眼睛,一旦感觉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下降,就需要分析自身是否已经患上了白内障等眼疾,从而实现早治疗,以便更好的保护眼睛。
误区三:出生后不用做眼睛检查 根据相关统计,每年有将近50万的儿童由于患上眼疾而导致失明,平均每分钟就会发生一例儿童失明案例,而白内障是引起儿童失明的关键原因。在婴儿出生时,大部分父母只重视婴儿的四肢是不是齐全,却通常会忽视人体最脆弱的部位,也就是眼睛。由于婴儿无法进行自我判断,因此家长在婴儿出生后必须带孩子接受检查。除了做检查,家长也可以通过观察进行判断,包括观察婴儿的瞳孔区域有没有白点和晦暗、是不是有光泽、有没有焦点、会不会随着光线游走等。一旦母亲在怀孕初期感染了风疹、水痘、麻疹、腮腺炎和营养代谢紊乱等情况,或者家族成员中有人患过白内障,更要重视新生儿的早期症状,以便尽早诊断出先天性白内障。
误区四:部分患者不能进行手术治疗 有些人认为部分白内障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比如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青光眼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其实并不是,这些患者也能够进行手术治疗,只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和心功能等,使其处于标准范围内即可。实际上,伴有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更需要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误区五:手术—定能提高视力 大部分患者都认为只要进行手术,肯定能够提高视力,然而部分老年患者在接受了白内障手术治疗后,视力却依旧较差,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患者除了患有白内障,还有患上黄斑变性或者其他眼疾的可能,类似照相机的底片存在问题。这类白内障患者,就算做了手术,也无法确定能够提高视力。
误区六:白内障术后还会复发 白内障摘除后是不可能再生的,在植入人工晶体后的2到6年,大约有10%至20%的患者,其视力会再次下降,然而这并不是白内障复发,而是因为支撑人工晶体的后囊膜变得浑浊而导致视力下降,也就是后发性白内障,这并不意味着手术失败,只是白内障手术后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对此,患者应接受激光治疗,不仅手术简单,还能提高视力,不需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