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铜绿假单胞菌被认为是一种机会性病原体,很少影响健康人群,但在免疫低下人群中,往往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手术创口感染、烧伤后感染等,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机会致病菌,导致很高的病死率。
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的医院检出耐药菌
根据2019年CHINET三级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不发酵糖革兰阴性菌占所有分离菌株的23.8%,其中最多见者依次为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8.67%。而在所有分离到的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也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不动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等多种抗菌素产生耐药性。根据2016-2019年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保持了较高的敏感率,β内酰胺抗菌药物中头孢吡肟的敏感率最高,喹诺酮类药物中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优于其他品种。此外,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保持在较高水准,约为40%~50%。不同科室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敏感率有一定区别,分离自ICU住院患者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普遍低于分离自非ICU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的菌株。就年龄层次而言,分离自儿童(0~17岁)患者的菌株敏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者。
呼吸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性较强,铜绿假单胞菌是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囊性纤维化等慢性结构性肺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致病原。现有研究证据显示,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延长HAP/VAP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患者中,约20%的患者将进展为脓毒症休克,病死率也会随之升高,预后不良。
碳青霉烯类并非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目标治疗首选
目前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碳青霉烯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多利培南、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和比阿培南(后两者的抗菌活性相似)。包括ATS/IDSA HAP/VAP诊疗指南在内的国内外多种相关重要指南和共识中,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碳青霉烯抗菌药物均被推荐为适用于具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高危因素患者的重要初始经验性治疗方案之一,通常需要与抗假单胞喹诺酮类药物或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
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目标治疗方面,现有研究表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疗效与其他抗假单胞β内酰胺抗菌药物相比并无优势,在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支持的前提下,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可作为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或抗假单胞β内酰胺抗菌药物/酶抑制剂复合物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时的备选方案。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总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应用碳青霉烯抗菌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应注意根据其PK/PD特点优化剂量和给药方案,以改善临床疗效,同时延缓碳青霉烯耐药性的发展。
其他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
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外,临床可应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其他药物还包括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及相应的酶抑制剂复合物、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及相应的酶抑制剂复合物、氨曲南、氨基糖苷类、抗假单胞菌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多黏菌素、磷霉素等七类。
其中,磷霉素主要用于联合治疗,氨曲南也较少单独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氨基糖苷类药物虽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敏感率较高,但肺组织浓度低、高剂量时耳肾毒性风险增加,一般不建议单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HAP/VAP。
在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及相应的酶抑制剂复合物中,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常用。在抗假单胞头孢菌素及相应的酶抑制剂复合物中,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等临床较常用。多黏菌素E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尚保持在高水平,多用于XDR-PA,或PDR-PA的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