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秀兰,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被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任住院医生,1962年调任到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儿科教授
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儿科学会委员。现兼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和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委员、宝秀兰儿童早期发展优化中心首席专家和卫生部《十年百项:儿童早期教育,高危儿早期干预实施和测查方法》全国推广应用项目负责人。
探访实录
来到鲍秀兰老师家中,老师拿出来接待我们的,除了切好的水果,还有一份《周华康教授画册》和两份报道周华康教授的旧报纸。在我们翻阅材料了解儿科老主任周华康教授事迹的同时,鲍老师也向我们讲起了自己八十余年来的经历。

同学们在鲍秀兰老师家中翻阅材料
战火岁月里的幸运女孩
鲍老师出生于三十年代的上海浦东塘桥。1937年上海被日军侵占,鲍老师至今对离家不远处日军炸出的弹坑和五六岁时被哥哥抱着逃到浦西租界的经历记忆犹新。虽然在纷飞的战火中长大,鲍老师仍非常热爱学习,并在哥哥的支持下完成了中小学的学业。初三那年,上海终于解放,她便随哥哥来到北京读高中。在位于天安门旁、护城河畔的北京女一中,在那间写着“伟大的祖国”标语的教室里,鲍老师完成了高中学业。在校长先进思想的熏陶下,随后,她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
谈起学医的初衷,她说是因为党和祖国的培养和熏陶。她认为迎接新生命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但由于手纤细短小不太适合妇产科,所以最终选择了儿科。

周华康教授对鲍秀兰老师的赠言
亲身经历战火,又见证党带领人民奋斗取得和平,并在国家的奖助学金的支持下顺利完成学业。鲍老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她对党抱有很深的感情,“我是国家和人民养大的”的想法在脑中“根深蒂固”。从大学时入党至今,鲍老师已有六十余年党龄,耄耋高龄的她仍以行动践行着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
从北医毕业后,鲍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上山下乡,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为农村百姓排忧解难。在北京平谷县,鲍老师与农民们一起劳动,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全村爆发痢疾时挨家挨户送药。对他们来说,唯一的防护措施就是勤洗手和吃大蒜。后来随着四清运动的开展,鲍老师又跟着团中央去到山东农村,与一名基础医学研究员和一名护士组成三人医疗小队,守护村民们的健康。在那里,白面是过年才能吃到的奢侈品,白薯面擀成的面条蘸点臭虾酱便是日常的口粮。
虽然条件艰苦,但鲍老师认为自己从中获益良多;村民们淳朴的感情和对医疗小队的照顾也让鲍老师十分感动,“那时没法专门煮水喝,老乡们就把蒸馒头剩下的水专门留给我们喝。我们走的时候,他们还送了老远老远。”
儿科病房里不舍昼夜的大夫
回到北京,鲍老师进入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作。与现在以疑难杂症为主的情况不同,当时的儿科收治的主要是患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孩子。痢疾、肺炎……病情常常又急又重,有时病床紧缺,抢救更是经常长达一整夜,不得消停。
鲍老师告诉我们,儿科的一大特点是“哑科”——孩子没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儿科医生需要对各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和各种正常或异常表现了如指掌。另一大特点是孩子的病情好转非常快,但恶化同样也可以非常快。在那个医疗器械和药物都相当匮乏的年代,这两大特点给儿科医生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鲍老师举例说,在她年轻时,腺病毒肺炎的发病率很高,有时甚至要安排一整个病房收治腺病毒肺炎患儿。由于病毒性肺炎本身就缺少特效药,治疗手段只有支持治疗,而孩子的病情进展又快,大家都非常紧张。他们曾在一天之内,遇到过五个孩子被腺病毒肺炎夺走生命的情况。看着逝去的小生命和痛苦的家长,医护人员们十分难过却又无可奈何。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鲍老师等人克服重重困难,通过整日整夜的守护和救治,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曾有一次,鲍老师上夜班时收治了一个已经在倒气的孩子。大家都认为孩子病情危重、预后极差。在没有呼吸机的条件下,鲍老师仍没有放弃救治。她守了孩子一整夜,每隔半小时给孩子翻身、拍背以排痰。一夜的辛苦没有白费,第二天鲍老师下班时,孩子已经挺了过来。不过这样一晚上的守护在鲍老师的“纪录”中仍然算不得多。六十年代时,一个患脊髓灰质炎的孩子呼吸肌麻痹。由于没有呼吸机,儿科主任周华康教授便组织大家制作了一个连接气管插管的皮球。医护们昼夜不停地以每分钟30多次的频率捏皮球,以维持孩子的呼吸。鲍老师亦是抢救团队的一员。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创造的“纯手动呼吸机”就这样整整运转了一个月,孩子的病情终于得以好转。1984年的《人民日报》上报道了儿科团队打胜的这场“硬仗”。

《人民日报》对周华康教授的报道
然而,就算医术再高超,也难免遇到令人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在当住院医师时,鲍老师曾遇到一名至今仍令她印象深刻的病人——一个由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12岁女孩。协和与儿研所的大夫们想尽办法也没能找到原因,最后这个女孩不幸去世。虽然孩子没能救回来,但家长仍然对大夫们非常友善,鲍老师也与这家人保持了数十年的良好关系。鲍老师告诉我们,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是当时的儿科的一大特点。
儿童早期发育与干预的领军人物
改革开放以后,鲍老师于1983年到美国留学,她跟随一位非常有名的教授研究新生儿行为,回国后她便继续在国内做这方面研究。通过总结和研究病例以及与不同学科的教授们交流,她注意到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是在出生后的前几年。同时,许多窒息后抢救过来的孩子和一些早产儿在后期会出现智力低下或者脑瘫的情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她曾和同事们将早产儿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进行了一个全国性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干预组后期出现脑瘫的病例减少了一半到四分之三,且智力全部恢复正常。因此她认为,通过丰富环境刺激的早期干预,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就可以治疗这些患儿。鲍老师深知,这个发现将会改变很多孩子、甚至很多家庭的命运,于是她决定开始专门研究早产、窒息儿童的早期干预。
而若要真正从患儿的角度出发,这项研究是必须要跨学科的,即不仅要从医学上解决出生时缺氧造成的神经系统缺陷,也要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各个方面,来帮助一个患儿迅速成长、适应社会。为此,已经从医院退休的鲍老师重新组建了她的团队,成立了早期发展优化中心,他们的目标是从各个方面出发,专业而全面地帮助0-3岁脑瘫高危儿童走向康复。
老师曾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一个早产高危儿,有先天性脑缺损,家长各路求医无方,找到鲍老师。老师和训练人员们从第五天开始,通过丰富环境刺激,观察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其各项行为能力得到发展。现在孩子已经三岁,智力正常。
“儿童早期大脑发育尚不成熟,但代偿能力特别强,根据脑科学的特点去给他们做康复,训练运动、语言、认知能力,可以预防智力低下和脑瘫。”鲍老师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幼保健协会等机构的帮助下,通过写书、录制课程,举办早期教育学习班,把早期干预的方法教给每个家庭,希望对预防孩子的伤残和智力低下有所帮助。她向我们展示了她编写的书籍——《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查方法》,书中详细记录了0-1岁肌张力的变化过程。家长们学习以后,就知道这个孩子现在处于哪个发育阶段,表现是不是正常。

鲍秀兰老师寄语年轻一辈
自从退休之后,鲍老师坚持行走在做科普的道路上。现在许多父母通过新媒体的渠道来了解育儿知识,鲍老师也开了微博和抖音号,已有几百万粉丝。她认为儿童早期发育和干预方面是留有空白的,孩子大脑的良好发育需要在0-1岁时得到心理、教育、医疗多方面的综合性关注,但目前心理与教育仍有欠缺。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打好新生时期的基础十分重要。她希望,将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来推动儿童早期教育发展
“到哪里都老爱做研究”是她对自己的评价。从最开始,年轻医生鲍老师在协和医院附近挨家挨户访问,做新生儿行为测查、进行示教,告诉家长从孩子刚出生时就要引导他们多说话、多看、多听,促进脑发育;到后来,她的研究从地方扩展到全国。退休后,老师又回到自己的小区,看到社区中心有许多接种疫苗的孩子,她又兴冲冲地跑去研究,乐此不疲。半生的研究走访经历,让鲍老师兼有精湛的医术和悲悯的医者仁心,如今,已然88岁的鲍老师仍然亲自诊治患儿、举办科普宣讲,尽己之力弥补脑瘫高危患儿单纯只接受医学治疗的不足。
鲍老师勤学精研、爱党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了在场的每位同学。采访结束,我们邀请鲍老师题词,只见她轻快落笔: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这与校园里“百年协和,一切为民”的旗帜遥相呼应。嘴里念着病人,心里想着病人;家长信任,孩子亲近。鲍老师这样德高望重又平易近人的老教授,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鲍秀兰老师题词
探访成员感想
陈湘麒
在这次采访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鲍老对于恩师的挂念。作为当今中国儿科学界的权威人物,年近九十的鲍老在面对我们的探访时,首先回忆起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协和的儿科老主任,她年轻时的老师,周华康教授。谈话中,鲍老聊至兴起,甚至还拿出了家中珍藏四十多年的报纸,对着报上刊载的周华康教授专版,回忆当时的师生情谊。周华康教授自制呼吸机,并且以身作则,三班倒连续抢救重症儿童一个月的事迹,已在协和成为美谈。而鲍老年近九十,仍坚持著书创作,将自己毕生的儿科经验整理为一本本育儿指南,这份医者仁心又进一步激励着后辈们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医德的代代传承,可以说正是协和最宝贵的财富。
黄浩然
初见鲍秀兰老师,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在探访开始,老师便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她的恩师周华康教授,即使已经过了很多年,老师的口中仍然充满着对老先生的尊重。探访过程中,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她的著作,期间的言语朴实而不失严谨,专业却不失亲切,能让新生儿家长们解决常见的育儿难题。同时,老师也很感激党和国家,她说家里的姐姐们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上学,而她在新中国成立后能顺利读书,甚至考上大学,她的老师在课上经常强调“为人民服务”。自那时起,这个信念便深深地刻入了老师的骨中,而老师也不负这句话,穷其一生治病救人、解决病人的难题,做到了来自人民、忠于人民。即使退休后,也笔耕不辍,仍然希望能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邓晴雨
短短半上午的探访,在方庄那甚至可以称为狭小的住所里,听着鲍老师的讲述,仿佛我们沿着她的足迹,也穿过了大半个中国,从上海到北京,阅尽八十年的岁月变迁。每次跟前辈们接触,听他们谈起自己的想法、愿景,以及持续不断地因为使命感而前行,一刻不歇,就感觉因此也获得了一份力量,好比站在阳光下,身上感受到了光和热。
于仟仪
时代成就英雄,英雄创造时代,聆听了鲍秀兰老师的人生经历,这是我最深的感触。战乱时代普通老百姓家的小女儿,因为解放才能上了大学;几十年后等到在医学领域研究足够深刻了,再将毕生所学科普给更多人,并试着改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治疗的格局框架,这是何等伟大的事情。最初我以为自己只会听到协和优秀前辈讲述的行医故事,但最终我却切实地跟着老师的讲述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八十年。只希望生在和平进步年代的我们,也依然能坚持心中的道路,为自己和社会创造独有的价值。
董耀华
聆听了鲍老师讲述的故事,我感受到了老一辈协和人无私奉献、一心为病人服务的态度,老师所讲的几次经历正体现了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水晶般的心》。鲍老师对新生儿进行的行为学干预研究和推广,让我认识到将正确的理念和做法推广普及、改变患者和基层医务人员的想法,是具有巨大的意义的,研究就应该这样应用到临床实际乃至临床之外的大众教育,更好地造福人民。
郑娇娇
鲍老师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随着大家提问的深入,她将早年求学和儿科诊治的经历娓娓道来。上海老家的儿时生活、时代印记下的成长经历塑造了她的一生。以前总认为选择很重要,可是许多老前辈的经历却指向无论做什么,当下的每时每刻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不无道理。
我能感受到老师对儿童的喜爱,从她看诊时和孩子的互动、病室里不舍昼夜地看守、书中认真仔细的细节呈现以及生动活泼的讲授示范里喜爱之情展露无遗。除了看病治病,她还考虑孩子们的发育发展,对未来生活质量的长久影响。如此高龄,依然亲自传授恢复训练的物理治疗方法,为的就是少一些孩子在打针吃药中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感恩有这样的医生存在,守护这个美丽又残缺的世界。

探访成员与鲍秀兰老师合影
第一排从左至右:
于仟仪、鲍秀兰老师、郑娇娇
第二排从左至右:
董耀华、邓晴雨、陈湘麒、黄浩然
-
汪铮:用医术医德给患者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⑦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宋箐 黄悠然) 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汪铮 在德国学习的时候,经常跟着导师一起查房。有一天查房时,遇到一个高龄患者,他的治疗效果不太好,需要更改治疗方案。患者年纪非常大,对疾病一知半解,口齿也不清楚。虽然工作异常繁...
2023-01-30 -
彭红:做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
当医生是彭红从小的愿望,而成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科的一员,是彭红为实现理想迈出的第一步。彭红是幸运的,因为“湘雅呼吸人”是呼吸学界的一个标杆,是“百年湘雅”一张闪亮的名片。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中,彭红实现了一次一次地蜕变,成为了她理想中有...
2023-01-20 -
罗群:让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梦人”
一位患者被诊告知为肺纤维化后, 家属战战兢兢地问:“大夫,请问这是肺癌吗?” “肯定不是,是特发性肺纤维化。”大夫回答。 家属听后长舒一口气,欢欢喜喜地回家了。 三个月后患者家属回复:患者已离世。 这是罗群还是主治医生时遇到的患者,当时以为区区肺纤...
2023-01-11 -
创新引领发展 管理赋能医疗 | 信阳市肿瘤医院:求真务实,做好豫南人民的健康守门人
医师报讯(融媒体中心王璐)2022年10月,信阳市肿瘤医院罗植权教授团队参与协作的临床研究成果荣登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胃肠肝病学》杂志。据了解,这已经不是信阳市肿瘤医院第一次因学术成就而得到媒体的关注。而信阳市肿瘤医院的亮点更是不止于此。 一路走来,...
2023-01-06 -
肖永龙: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这五年 见证追光者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蔡增蕊)1988年,肖永龙大学毕业后来到南京鼓楼医院呼吸专科工作,彼时学科创始人及科主任是知名间质性肺疾病(ILD)专家侯杰教授。由于学科在ILD诊疗领域素有盛誉,因此每天都有患者慕名而来,其中多数是急危重症患者。 看着患者被病痛苦苦折...
2023-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