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疝气主要是指儿童的脏器或组织离开原来的位置,通过人体薄弱点、缺损的空隙进入另一个部位的现象,常发生于腹股沟、脐部等位置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发育不足、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腹壁肌肉萎缩、小儿严重哭闹、便秘、腹泻、咳嗽等。
儿童疝气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腹部刀口部位、脐部包块、便秘、哭闹、腹泻等,部分患者还会伴随消瘦、反复咳嗽、触痛等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临床中针对儿童疝气一般给予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后有效的护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篇文章就围绕儿童疝气手术后的护理方法展开介绍。
儿童疝气的临床治疗方案
不同类型的小儿疝气,治疗方案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可以结合疝气的症状、大小等采用观察疗法及非手术治疗为主。腹股沟疝气无法很好的自愈,需要疝气带疗法或手术治疗干预,其他类型则需要手术治疗,患儿的治疗周期一般集中在2至3周左右。临床中针对儿童疝气应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包括疝修补术及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等类型,疝修补术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疝修补术及婴儿型斜疝修补术等等,主要是指直接缝合或用一体成型网片来对薄弱或缺损部位进行修补。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主要作用直接结扎疝囊,无需打开复勾勾管创伤小手术后的恢复速度较快、术后恢复时间较短。除了手术治疗外,针对脐疝、腹股沟斜疝在2cm以内、2岁以内的患儿存在自愈的可能,症状不明显时可以采用非手术的治疗方案,采用疝气带压迫疝囊回缩,有效避免病情进一步的发展。
儿童疝气手术后的护理方法
伤口护理 儿童疝气在实施手术治疗后应注意伤口的保护,特别是婴幼儿群体。由于婴幼儿年龄较小、依从性较差,在手术后由于切口不适或疼痛均会用手抓挠、用力挣扎及扭转身体,导致伤口出现出血、纱布被抓掉或感染裂开的现象,影响手术后的康复进程及速度,不利于儿童疝气患儿的手术效果的提高及康复。因此,有效的手术后伤口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儿家属多注意幼儿身体及手的控制,不要让孩子将伤口上的纱布扯掉,更不能由于大小便弄脏伤口,导致伤口的出血、感染和化脓现象。必要时应给予束缚带束缚患儿的肢体等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儿伤口的好转及预后。
体位护理 在手术后应指导患儿家属侧身睡觉,给予一块软的棉质尿布折成条状夹在会阴部位。针对右侧手术的患儿应指导孩子采用左侧卧位,一旦排尿后就不会由于尿纱布上而产生对伤口的污染,如果非要放置尿布的话,应将伤口部位的纱布露在尿布的外面。手术后应指导患儿家属定时的为患儿更换自己的体位,帮助患儿被动的活动自己的肢体,减少手术后压疮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儿预后及尽早康复。
良好的饮食护理干预 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应改变以往不良的饮食习惯,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规律及科学的生活,多给予高纤维食物如麦片、糙米、全麦面包、豆类、马铃薯等食物,以少吃多餐的原则进行进食,手术后应以“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软食-正常饮食”等为饮食原则,促进患儿机体的恢复。在手术后多给予患儿饮水,减少由于便秘引起的疝气复发现象出现,一旦发现伤口出现疼痛、发热、红肿等分泌物流出,应立即给予相应的治疗干预。
儿童疝气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儿童疝气应给予即时有效的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后应给予综合性、针对性及优质的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上促进患儿预后及康复,提高患儿身体素质,强化儿童疝气的治疗有效性及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