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指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如对自己或亲朋好友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长期的焦虑情绪会导致失眠与各种躯体反应,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及社会功能。在心理门诊中,焦虑情绪者的问诊比例达15%,很多患者不仅影响精神状态,还会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帮助走出焦虑,是每个医护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
焦虑情绪的诱因包括生理因素、性格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有遗传、睡眠不足等;性格因素有敏感、自卑、追求完美、渴望得到认可;社会心理因素有工作、学习、经济压力过大、婚姻家庭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焦虑的类型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其中,客观性焦虑是由客观存在的情境包括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引发的担忧、紧张、害怕,如上班要迟到了怕影响工作或听到狗叫声就想到狗会咬人还会得狂犬病。危险消除,焦虑也随之消除,多见于正常人;神经性焦虑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分为慢性焦虑如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急性焦虑发作如恐惧症、惊恐发作、强迫症,一般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出汗、坐立不安等;道德性焦虑则是个体害怕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违背道德标准或因良心不安而产生的羞耻感、罪感。常见焦虑类型中以神经性焦虑在临床上最常见,也是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
焦虑情绪的应对策略
增强安全感 增加自信心 改善焦虑是护理人员心理干预的重点内容,伴有焦虑情绪的人总是担心着有什么事情发生。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焦虑,是帮助病人缓解焦虑的重要方式;自信心是自己完成和应对事物的内在力量,没有自信心,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夸大失败的可能性,从而紧张和恐惧,形成焦虑。因此,提升病人自信心。
正确认识焦虑症状 心理放松 焦虑大部分是躯体反应,人体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支配全身各个器官,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过量产生过多汗液,同时使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肌肉紧张等,于是出现出汗、心悸、胃痉挛、呼吸困难、尿频等躯体症状,这时副交感神经发挥作用,慢慢内化抑制交感神经,使其恢复平静状态。帮助病人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观念,每当焦虑情绪来临时不要对抗,保持平常心接受它,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心理,去运动、听舒缓的音乐、睡眠充足、生活习惯良好,症状就会很快消除。
心理重建 焦虑的产生,是由心理因素刺激交感神经导致的躯体反应。在走出焦虑情绪的过程中,它会反复出现,因此护理人员应正确引导,让病人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焦虑,可以带着症状去工作和生活;焦虑情绪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心理的重建包括生理上神经递质的平衡、情感上的宣泄、思维方式的调整及行为的训练、心理认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自我的了解与肯定、精神世界的构建,引导病人平稳度过。
打消顾虑 规律服药 焦虑情绪的躯体症状全部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不服药只是进行心理治疗和自我调整同样能够治愈,但是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因此,护理人员可指导病人控制躯体上的症状,同时缓解由躯体症状引发的紧张心理,在身体舒适、心情放松的状态下更好的进行心理各项治疗;服药是针对躯体症状补充失衡的神经递质或帮助睡眠,不要太在意药物会出现副作用,只要身体能够承受,就鼓励患者按医嘱规律服药,改善躯体症状,逐渐消除焦虑情绪。
临床上,医护人员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焦虑,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段,增加安全感与信心,改善躯体症状,有助于让病人平稳度过焦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