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荆冰)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一线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与新冠肺炎病毒搏斗的时候,在大后方,还有一支默默无闻的物资供应保障团队,他们全力筑牢物资保障后盾,源源不断为一线疫情防控人员提供“盔甲”和“弹药”。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资产监管部主任沈兵所在的上海申康中心物资保障团队于1月23日深夜入驻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市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物资保障与市场供应组(以下简称“物资保障组”)统一领导下,主要负责39家市级医院抗疫期间的防护物资保障工作。
每天睡4个小时 2天摸清家底
哪些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针对本次疫情的急需防护物资?各医疗机构库存情况和消耗情况怎样?新冠肺炎诊治需要哪些设备和耗材?这些设备物资如何筹措?在物资保障组成立之初,上述问题都是未知数,工作千头万绪。
整个团队在最初的两天内每天只睡了4个多小时,用两天的时间,迅速厘清了本次疫情所需医用防护物资的品种目录以及可能需要的诊疗设备种类,同时详尽了解各市级医院库存情况。此项基础工作,为后期整个物资保障组工作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为确保上海援鄂医疗队及在沪抗疫的所有医护人员零感染、零伤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挖潜转产 医院后勤上阵DIY
需求明确了,沈兵团队和物资保障组同道们一起争分夺秒找供给。一方面,他们利用有限物资,以物物交换的方式,换取紧缺物资;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挖掘本地企业的潜能,指导企业转产扩产增产。疫情暴发初期,医用胶条防护服阶段性缺口巨大,而上药仓库内存有近20万件各类无胶条防护服,各市级医院内也库存有不同数量无胶条防护服,因不符合防护使用标准无法进入“红区”。物资保障组和相关委办局、质控中心及市级医院同道们想了个办法:DIY。他们组织相关部门对无胶条防护服进行了加贴胶条的改造试验。改造后送检结果显示,几个关键检测指标完全符合医用胶条防护服的要求。改造后的无胶条款防护服的工作推广至各市级医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胶条防护服的短缺,帮助各市级医院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互通共享 “紧”而平衡
充分利用市级医院工作网络实现物资共享,是申康中心物资保障团队的另一“法宝”。ECMO是抢救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利器,而形势最严峻时,定点收治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ECMO设备及其配套设备与试剂数量远不能满足抢救需要。申康中心物资保障团队在迅速摸清市级医院的设备保有及使用情况后,在全市分梯度统一科学调配,确保危重病人救治时有合适趁手的“超级武器”。瑞金医院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时急需正压送风过滤呼吸装置、部分市级医院急需耳温仪等,物资保障组第一时间调剂到医院,避免了因医疗设备和物资短缺而延误患者诊治。
整个疫情防控期间,沈兵所在的物资保障组提出了保持“紧平衡状态”的目标。“最紧张的时候,我们可能3天以后就断货,但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挖潜和各方努力,我们的紧平衡从没有被打破过,我们觉得很骄傲!”
后记
物资保障工作转入新常态后,沈兵意识到,应尽快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增强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在申康中心领导的规划和支持下,他们结合正在建设的大型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搭建市级医院应急医用设备及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大数据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突发重大公共卫生疫情时,系统平台既可提高应急物资发放的时效性,也可更真实地反映各单位物资使用情况,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参加市新冠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物资保障工作,和多个委办局的同事一起并肩战斗是一段令人终身难忘的经历,我们没有出纰漏,没有拖后腿,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沈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