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如何实现复工防疫‘双战双赢’”“如何加速推动学科的发展”“如何推进区域医学中心建设”……2020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新掌门”王占祥教授刚刚履新,就遭遇多重“大考”。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越是大考,越显本色,越显担当。在多重大考前,王占祥躬身入局,运筹帷幄,解决各种难题,展现了身为领头羊的智慧与担当,书写下一张张奋进“答卷”,给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冬季是新冠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入冬以来,国内疫情呈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我们务必要清醒认清形势,绷紧疫情防控之弦,深入细致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将防护网建得更密,守得更严,筑牢最后一道坚强防线。
——王占祥
抗疫“大考”
给出了“硬气”的防治答卷
2020年初,刚刚执掌“院长帅印”的王占祥就遇上了首次考验——一场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大疫面前,他临危受命,任厦门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院长,压力前所未有,担子十分繁重。在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前,王占祥指挥作战,挺进疫情最前线,带领全院上下打出了一场漂亮的防疫阻击战。为打好抗疫战,王占祥带领全院上下做出了六大举措。
其一,提前预判。“早在1月14日,医院便与多位业界专家,共同探讨、分析了新冠肺炎形势变化,预测可能全国蔓延,于是早早谋划,为后续抗疫创造了条件。”
其二,快速决断。面对来院的发热患者,调动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快速决策,科学有序地分诊到对应科室。
其三,精准施策。根据患者的不同类型,医院设置了6个治疗组,一人一策,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
其四,信息助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省内互联网医院的标杆医院。王占祥在大年初一,便部署了互联网发热门诊在线咨询服务,短时间内,互联网发热门诊咨询量便达到10万人次。
其五,打造科技创新力量。在这次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当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厦门大学等院校强强联合,探索新的诊断、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方法。
其六,做好对外联防联动工作。作为定点救治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联防联动中关键的一环,与厦门市疾控中心等均有着密切的合作。
“从1月22日收治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到3月4日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 “双清零”,再到4月29日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首次‘双清零’,医院完成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抗疫任务。”这只是王占祥带领全院上下交出的阶段性抗疫成绩单。
4月,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势态转好,全市逐渐进入复工复产阶段,此时,第一医院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作为区域龙头医院,需要抓紧恢复正常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厦门是一个口岸城市,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下,防疫工作依然不能丝毫松懈。此时,如何确保复工防疫“双战双赢”,无不考验着王占祥的领导力。
管理“大考” 夯实人才基石建学科高峰
厦门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又是全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排头兵,王占祥注定要面对一道不甚轻松的考题。有着80多年历史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拥有着6家分院、1家互联网医院、2家护理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如此大体量的医院,一方面,要做好传承,将仁心、仁术的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要深知医院的发展始终要依靠技术、依靠专家团队,因而接下来将更加重视人才引进、培养,为他们提供舞台;而在管理上,忌固步自封,应采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带领医院稳步发展;同时,建立创新机制,鼓励技术、科研、管理创新,以高科技为手段,让医院焕发新活力。”王占祥分享着他的思考。同时,他要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建设智慧医院、打造区域医学中心等等……
“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科的发展,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科带头人。”为此,第一医院通过“人才柔性引进”“双主任制”,设立院士工作站及名医工作室,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集临床医疗和科研为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夯实人才基石。2020年至今,柔性引进高层次“双主任”2名、“特聘主任”1名,全职引进学科骨干人才4名,招聘博士研究生19名。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厦门市杰出人才2人、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3人、“海纳百川”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4人、厦门市高层次卫生人才-骨干人才1人、厦门市第五批青年创新人才1人、高层次留学人员1人。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医院非常注重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先后送年轻骨干到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学习。同时,医院加强对外协作,全面提升学科专业人才素质和科室临床、科研能力,提升临床科研水平。
有了人才基石,医院发展也驶入快车道。2020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次跻身顶级医院百强榜,成为厦门唯一上榜的医院。2020年8月21日,“2019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榜单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排名福建省第二、厦门市第一,9个学科入围全国百强,其中3个学科排名福建省第一,学科进榜数位居福建省前三甲、厦门市第一。
王占祥还将先进的管理经验,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带到西部地区,带给临夏各族群众,在当地老百姓中竖起健康扶贫的“第一口碑”。 2020年12月7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支援的临夏州人民医院正式通过“三甲”,成为甘肃省临夏州首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创新大考 锐意改革奋进
作为福建省引进的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占祥教授,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建树为他赢得很多荣誉,包括中国医疗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4年,王占祥留学归国选择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耕耘十余载,医教研等各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开展了多项创新性的技术和研究,填补了厦门市、福建省乃至全国相关领域空白。
2007年7月,由王占祥领衔,第一医院十余个科室密切协作,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巨颅畸形颅腔重建、全颅再造手术,填补了我国颅面外科领域的一项空白。之后,王占祥又率领团队开展了狭颅症额眶前移等多项新术式。
为了推进创新工作,第一医院采取了系列措施。例如,建设科研平台,通过重点实验室带动学科科研能力提升;对发表论文、申报国家级项目、拿到科研奖和发明专利的员工给予奖励等。
2020年12月9日, 在全国创新交叉融合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时候,王占祥还组织举行 “交叉、融合、创新、转化”学术沙龙,邀请厦门大学医管办—学科交叉平台专家交流促进交叉科学发展的经验。在交叉科学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医学、化学化工、信息进行交叉融合,为解决临床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例如泌尿外科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朝勇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微流控芯片技术检测了膀胱癌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液中的肿瘤循环细胞的数量,探讨了膀胱肿瘤逆行整体切除术相较于常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否可以减少在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切除术中将癌细胞植入循环系统的风险。
结直肠肿瘤外科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颜晓梅教授团队共同在细胞外囊泡的单颗粒检测及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与发现,首创性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流式检测装置,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专业期刊《ACS Nano》发表(IF:13.94),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可以说,无论直面的是疫情大考、还是管理大考,亦是创新大考,王占祥都应对有方,他带领全院上下奋力书写了一份份精彩答卷。然而,他坦言,“大考还未结束,仍需不断奋斗,我将不断荡平沟壑向坦途……”。
图/文 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