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社社长 潘力
15年医路风雨 《医师报》与时代同行
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防控疫情,广大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抗击疫情第一线,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用大义大爱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取得了抗击疫情的历史性胜利。
站在历史的节点,《医师报》以医疗行业媒体的专业、勇气和情怀,用笔、用镜头、用现代融媒体技术,真实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挽救生命的抗疫故事,见证了医务人员履行使命的壮举。
《医师报》创刊15年来,以“共铸医学影响力”“用科学影响健康”为己任,荣幸地成为了深化医改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目前,《医师报》已形成以报纸、微信、头条号等新媒体矩阵,直播为扩展的四大支柱业务并驾齐驱发展的态势,形成了拥有百万专科医师读者、百万新媒体大众用户的“五位一体”融媒体发展平台,实现了报纸内容的转型、升级,不断为医疗行业发展注入活力。
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中心书记、主任 张俊华
建设“五支队伍” 履行大国责任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为全面深入参与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的制定,分享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应组建“五支涉外人才队伍”。
一是选派国际职员到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劳工组织等联合国机构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卫生健康政策研究制定以及全球卫生治理活动;二是建立卫生外交官队伍,在我驻外使领馆设立卫生健康参赞岗位;三是拓宽援外医疗队的作用,不仅为受援国的民众,也为华人华侨、留学人员以及中资机构工作人员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四是建立一支高级公共卫生专家队伍,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主动向国际社会分享卫生健康工作成效、经验和做法;五是建立全球卫生专家智库,为我国参与国际卫生健康规则制定,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希望《医师报》在宣传、倡导广大医师全面深入参与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的制定,分享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院评审评价研究部主任 陈晓红
“云讨论”助医院“化危为机”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公立医院作为疫情防控主阵地,受疫情影响,也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如何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病毒的风险?如何加强呼吸、重症、感染性疾病科等学科建设?如何尽早摆脱疫情阴霾,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值得广大医院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各级医生总结和思考。
《医师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在弘扬抗疫精神,营造尊医重卫良好氛围的同时,打通线上线下,联合华西医院、瑞金医院、齐鲁医院等医院管理者,就疫情期间医院管理相关话题进行20余场“云讨论”,包括“后疫情时期,大咖话医院管理”“平战结合 医院全面高质量发展”系列论坛等,为全国医疗机构化挑战为机遇,实现长足发展提供了借鉴。
希望《医师报》继续关注医疗管理,在新的征程上,以生命的名义,为医者的无上尊严,为百姓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黄泽民
促进健康传播 助力健康中国
新冠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中国的医学专家、广大疾控人员杰出的战疫表现,令国人交口赞誉;中国“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经验,已升华为伟大的抗疫精神,令世界赞叹!
抗击新冠疫情不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公民健康素养的大考。据尚未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将超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20%的既定指标。从一定意义上讲,防控新冠疫情,显著加快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显著促进了我国公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社交行为的养成。
健康传播离不开媒体的鼎力支持。以医务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医师报》,在传播医学科学发展资讯、传播放大医务人员的声音等方面,发挥了行业媒体的重要作用。《医师报》创刊15年来,孜孜不倦地探索走“新闻学术化、学术策划化”的办报道路,特别是与医学界的意见领袖携手同行,以传递医学的力量,传递医学的人文情怀与温度,共铸医学的张力与影响力。历经15年的打拼,15年的沉淀,《医师报》必将再发力,再起航,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为抗疫而塑 讴歌时代精神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后,广大医务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安危,舍小家为大家,奔赴抗疫一线,就像当年志愿军抗美援朝,勇往直前,我也深深为之感动。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在这关键的时刻,艺术家们更应用艺术来鼓舞人民。在医护人员前线抗疫的同时,我组织全国的雕塑家、美术家、书法家们,进行抗疫题材的创作。当时的情况还比较艰难,因为都不能上班,没有泥巴、没有石膏,全国的雕塑家们克服一切困难,创作了几十件作品,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网等报道。同时整理中国美术馆馆藏医务题材作品开展《医者仁心》线上展览,歌颂伟大医务工作者医德双馨的品格,也鼓舞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艺术与医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弗洛伊德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荣格揭示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心理,都揭示了艺术创作在种族遗存上的深刻性。艺术家达芬奇的解剖学,就为医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中,有不少反映医生题材的,像靳尚谊先生的《医生》、司徒杰先生的《白求恩》,女雕塑家张得蒂的《日日夜夜》等,他们会留存在历史中,而我们医务工作者崇高的精神和品格,也会随着作品不断鼓舞人们,教育我们的后人。